致敬行动—书院文教的传承与发展丨冯哲院长在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上致辞
编者按:
2017年11月18日,主题为“唤醒良知 真学实修”的第二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京隆重开幕。此次高峰论坛学者云集,大家围绕“唤醒良知 真学实修”的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。18日下午,由中国文化书院、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牵头,联合中国文化院、尼山书院、敬德书院、三智书院、伟东崂山书院、四海孔子书院、稽山书院、浦江书院,共同发起“中国百家书院联盟”。许嘉璐先生以《阳明心学的落地与升华》,陈来先生以《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》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。
四海孔子书院冯哲院长参与了联盟发起活动,并关于书院文教实践在此次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做了主题发言。
致敬行动
——书院文教的传承与发展
四海孔子书院院长 冯哲
传统书院的特色,在于重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,从细节的重视中,培育人无时无刻都该警醒的敬重态度。
中庸有云: 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……
言顾行,行顾言,君子胡不慥慥尔。
其所重视者,无外就是生活中的这份敬意。学习传统文化,敬意的培养,无疑是最首要的一课。而这也正是书院教育最为难得与可贵之处。
阳明夫子说:“任何路歧之险夷,都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。”
真知,必在真切笃行之中,而也唯有真切笃行,方有真知。
经由书院教育,我们还能进一步发现,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,还有更隐微之处需要进一步强调,那就是 : 经由真切笃行所获得的真知,不再是知识之知,而是以带着敬意的德性之知。而这种带着敬意的德行之知,才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。
论语中说:“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
我们所理解的是,一个人必须是时时带着敬意,才能做到 : 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在这基础之上,我们对书院教育有几点具体的看法:
薪火相传是书院教育起点
书院非门派,必须谦虚开放地接受各方善意谏言。中国文化本是代代传“心”的传承。每一念、每一语,无不念兹在兹,以传承深化道统为己志。书院教育之初心,便在于有感于此情之动人恳切,不敢有负所托。
书院非常重视诗教。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情感的丰沛发育。中国文化本就重情,书院教育出的人往往有情有义有爱。
传承道统是书院教育精神
书院是立于道统并传承道统的地方。书院是基于中国传统道德而设立的,这也是书院的底色。面对学校,宣传道德,这也是书院的使命。道统不立,传承起来也很困难。
传统以降,“书院”这个名词既承载着圣贤人格的智慧,也是培养内圣外王人格的表征,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真切笃行。我们以中国独特的“书院”教育形式, 传承中国道统。
返本开新是书院教育目标
书院不能一味保守,而是自信地立于传统之大本上,与各文化开放对谈。书院教育必在文化本源上返本开新, 重启人类共同命运之光明大道。
书院在新时代,不会仅仅是个教育实体,更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。因为书院是有主体性的,那就是中国文化与教育的主体性,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来和不同文明对话。书院也是展现中国人的文化自信、教育自信的非常好的平台。所以今天我们创办书院,不仅仅是是为社会提供精神归属,更是搭建展现中国文化从容大度、自信精神的平台。在今天,从事书院教育,既要有德,也要有能力。这个新时代,毕竟要面向未来,从这个角度,我更愿意把书院当成一个美丽的隐喻,是道的象征,是文化教育学术的高地。这才是我们心中的书院。
真切笃行是书院教育实践
阳明夫子讲知行合一。书院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心中的敬意。唯有真切笃行,方有真知。此为修身之要,也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精微的智慧,真知必在真切笃行之中。
书院不仅是个文化机构,更是教育实体。目前,虽然有教材改革等,但真正的教育体制的改革还没形成有深度的进展。这就对办书院的人来说,增加了困难。比如要求有多少资金、多大的操场、有没有实验室等等。但我觉得书院是读书人的理想之家,以人物为中心,而不是资本为中心。人物一般就是山长,山长们多是一个时代的硕学鸿儒。以他的人格魅力、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修养。成为一个书院独特的旗帜。所以书院与学校有很大差别。要想把书院办好,就要回到书院本身。习礼、祭祀、歌诗等等,都有一套具体化的系统。
立己立人是书院教育责任
书院不同于一般的学校。学校更受工业化标准影响,追求学科标准,追求整体划一。而书院是个性化的。中国传统书院以人物为中心,以经典为指归,以精神为传承,以格物修身为基本内容,显然书院以人为中心。中国书院常常会供奉孔子、朱子等,显然要建立人物的生命典范,建立学子的人格比对标准。
书院必须怀着高远的理想与使命。礼乐教化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行教天下,乃君子最终的理想。人人当无一念不心正意诚,无一念不心系家国天下,书院教育也无时不以重启礼乐之教为念。
谦虚受教是书院教育本色
深受各界贤达、领导师友殷殷嘱咐教导成为了书院一刻也不敢停歇的上进动力。书院教育深知德不孤方能有邻,无时不戒慎恐惧,感恩期许。
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
许嘉璐教授,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教授、中国文化院院长;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名誉理事长;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兼理事会理事长。
曾任第七届、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、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,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。
许教授长期从事训诂学、《说文》学、古代文化学、中文信息处理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,主持《文白对照十三经》《文白对照诸子集成》《二十四史全译》等大型文化工程,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者,在中华文化研究方面国内外享有盛名。
本次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,许嘉璐先生以《阳明心学的落地与升华》,陈来先生以《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》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。
许先生认为,阳明心学并非探索人生和宇宙真理的终极点。如果王阳明的思想不和新时代精神相结合,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最大作用。人类和万事万物的未来,总是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继续创新的结果。目前阳明学所最需要的,是要以今日学人的胸怀、视角、“工具”,根据当下的社会状况进行研究,以使之国际化、时代化、大众化,下学而上达。许先生认为,在基础教育普及、现代文化多样、古代传统遗忘、良知亟待唤醒、对外交流频繁的环境中,阳明心学的弘扬和发展,同样遇到了语言问题——许先生将此称之为话语形式和思维方式转换问题,其核心和实质是对思维方式的调整。因此,阳明之学的弘扬,现在正当其时:人人需要,社会需要,国家需要,也可以说世界需要。
陈来教授,现担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、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、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、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、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,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,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。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,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、宋元明清理学和现代儒家哲学。
陈来教授围绕《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》发表了主旨演讲。认为虽然王阳明的思想很多,大家也都耳熟能详,但对他在晚年提出的且非常重要的拔本塞源论却不是特别了解。据此,陈教授对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的思想和现实意义做了一个梳理。并从三个方面:1.题解:王阳明的拔本塞源来自于“答顾中桥书”的最后一节,这封信载于《传习录》中;2.主题,主题就是关于万物一体和圣人之学。在拔本塞源论里面,王阳明提出了对于什么是圣人之心、什么是圣人之学、什么是圣人之教的阐发。3.影响,反对功利。在他晚年的思想里面,拔本塞源的思想在实践的意义上,已经成为王阳明这个良知思想能够传播、能够流行天下的关键。换言之,拔本塞源已经成为致及良知的根本条件。大家听完陈来教授的演讲,对于致良知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,对于拔本塞源论也有了些许了解。